知性篇 醫學新知

憂鬱症的迷失與再教育 文/江漢光


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日前邀請江漢光醫師蒞臨演講:精神醫學方面講座。

精神醫學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需要具備的醫學常識,使用正常的眼光與態度,來面對現代文明病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本刊特徵求江醫師同意,轉載相關文章,使讀者更了解精神疾病的緣由。

近年來,「憂鬱症」這個病名幾乎已成為家喻戶曉,最普遍時髦的精神文明病,而世界衛生組織將之與心臟血管疾病和癌症並列為本世紀最盛行,也最需要衛教和預防的三大疾病之一,更活生生將這個帶有些精神疾患污名,又無奈的不知何時會降臨在自己身上之病症,強烈烙印在這麼一個高壓力社會中的普羅大眾心頭上。

憂鬱症有原發性的體質性因素,也有續發性的壓力性成份,估不論形成原因如何,它一旦悄悄的黏上一個人時,不但附著的力道強,後座力和其反彈之力道往往也囂張跋扈,搞得一個人是神魂頑倒,並蒙受椎心之痛。但矛盾的是,在病患身上察覺不到有形的傷痕,沒有辦法讓週遭的人體會到他們為什麼那麼痛苦、受折磨,卻講不出是得了什麼病。因此,臨床上最常聽到憂鬱症患者講的一句話便是:沒有人了解我有多痛苦,根本不可能會有人了解。

真正麻煩的還是憂鬱的千變萬化之症狀表徵,它像個千面女郎般,以大量的身體化不適,揮之不去的失眠夢椻夢魘、莫名其妙的心智功能遲滯不振,以及對生命和生存價值的無端負面感受等,都有可能是被憂鬱症纏身的初期現象。慢慢下去妳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全身都不太對勁,但就醫檢查卻沒毛病;會變得很沒有耐性,容易吹毛求吹疵,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敏捷而可以處理曖昧不明的事情;常沒魂般的做出不信承諾的事,容易對環境妥協或相反地易衝動行事,或者很驚訝的發現自己容易對道德、倫理等價值觀感到動搖;這個時候,你可能欲哭無淚,或眼淚已經哭花了,但一點也沒獲得抒解,這表示你已經進入到及憂鬱症的的中期症狀。等你感覺像行屍走肉,或腦袋已經像水泥糊住了般,無法有活在當下的感受,或許雖然還沒病入膏肓,但卻可能已經喪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期。

最討厭的還是憂鬱症在今天的社會裡愈來愈年輕化,平均發病年齡不到二十三歲,往往正要開始奮鬥打拚時,卻因罹病而毀志喪氣好不尷尬。加上大多數的首次憂鬱症狀發作常輕微而時間不長,幾乎沒有人命會想到自己居然也會得到這種病,當然也不可能有機會就如此橫生病識感而接受醫療,於是第一次的憂鬱只是像短兵相接般突然飄走。無奈的是,八成左右如此的輕鬱症逐漸走向往後的復發型重鬱症局面。而屢次復發的場景,也正是憂鬱症患者雖然療效頗佳,但卻最惶恐以待,不知下次的憂鬱狀態何時又會來勢洶洶的襲捲上身,復將彩色的人生變為黑白。

而憂鬱症狀一再復發的結果則有如下列的難堪:

(1) ぇ復發的吹數愈多,再復發的機率愈大。
(2) え每次復發中間的不發作間歇期愈來愈短。
(3) ぉ生活的品質每況愈下。
(4)お職業、社會與家庭生活功能逐漸損耗。
(5)か對抗憂鬱藥物治療的療效反應愈差。

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因為憂鬱症所造成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進行之不穩定和退化所致。高比例的當事人在眾人不知不覺,或雖然知道但很難感同身受中,以自殺了解殘生,留下錯愕又不知所措的親人朋友。也難怪所有的精神專科醫師都會再三要求憂鬱病患者長期治療,千萬不要輕易以為病好了而停藥。

因此,無論是誰,醫學的觀點教育您不能有下列對憂鬱症這種實在是人類存在處境中最大的內源性炎難之一的情形有如下的迷思:

(1)ぇ憂鬱症沒什麼,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

其實憂鬱症與體質和人格特質有一半以上的關聯,其發作非可選擇及預期,造成之傷痛往往打敗一個人。

(2)え就算有,也不一定或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盛行率之高令人咋舌,至少四分之一的罹患者需要長期治療。

(3)ぉ治療後很快可以復原?

不錯,但所謂很快往往亦需幾個月以上。

(4)お靠意志力可以擺脫之?

憂鬱症是一種疾病,再大的意志力,再多的生活調整和運動,或者再堅強的信心想趕走它,往往也無法奏效或皆歸罔然。

(5)か病了也就病了,憂鬱又怎樣也不會死?

十分之九的當事人不時冒出自殺意念或自殺企圖,十分之一的人最後死於自己也不解的自殺。

(6)が好了就好了,我已經解放了不再讓它變為自己的情緒終結者?

四分之三的人在長期人生中會復發或不斷復發。

(7)き心裡治療就夠了,下次預計發作前再找個人談談諮商一下就會再過得去? 任何型式的心裡治療往往僅可延緩發作或加強藥物治療之療效。

(8)ぎ症狀一改善就可以停藥,靠藥不好,剩下的該靠自己努力?

謬誤而完全不符醫學原則的扭曲認知觀念,藥物治療是絕對必要的,沒有靠不靠藥的問題,只有適當的治療期的問題。

(9)く預防之工作往往有效,做好了有就不命得病了?

初期預防 (針對高危險群及體質傾向者防止發生)雖珍貴但效果薄弱或不確定,三級預防(復健)工作漫長而需有耐心。

(10)心病最後還是得靠心藥醫?

憂鬱症仍是一大腦的疾病,不只是壓力,大腦的結構和生化功能亦頗然有障礙,而非當事人性格軟弱、意志不堅、或適應不良而已。

少一份迷思,就少一份醫療藩離:而多一份迷思,絕對多了一份心障,這種憂鬱症的心魔,更造成當事人對己身的二度傷害。能接受醫學之觀點,勇敢尋求治療,並學習與之和平共存而非共舞,則是醫師最樂於見到的結果。

回前頁
回總期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