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狗的人很多,養狗的人不少,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想過怎麼愛、怎麼養?「沒有人天生會養狗」,在東海大學有「流浪狗守護媽媽」之稱的鄭瑩說,「這一整個歷程,其實就是慢慢學習愛的功課的歷程」她不否認自己年輕時,忙著照顧家人,也不懂得疼惜兩個兒子的愛狗小白,任牠在屋外日曬雨淋,「或許是當自己有所欠缺,也就沒有能力多付出一分愛心吧。」 鄭瑩一家與狗結緣是自然而然。她與任教於東海大學社會系的先生高承恕,從小都愛狗,家裡也都養狗,與狗做好朋友的經驗,既熟悉也歡喜,因而兩人在東海校園安居立業後,自然就開始養狗。小白、莉莉、威威、皮皮、小緣咕、Sunny、黑寶、車車、傻狗、老頭、Doggy、雪莉、Happy、熊熊、Baro、波波、胖胖、小乖、跛豪、小花…都是一起生活過的好友,最多時,同時養了十九隻,連家人在內,一家總共二十三口,所以鮮事一籮筐,鄭瑩也養成寫札記的習慣,這些札記的在親友的鼓勵下,目前已由聯經出版公司編印成《傻人的愛,給狗》一書,她希望把一部分版稅收入捐給台中世界聯合合護動物協會,幫助更多「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她說,札記原本只記重要大事,但是在兩年前的寫作期間,許多細微末節卻一一浮現,可能是「愛很深,因此記憶也很清晰吧!」像「小女兒」莉莉,是多情、敏感的大小姐,喜歡人前人後跟著,牠會剝皮剔核享受荔枝大餐、掀開床罩趴睡在枕頭上、陪著主人開心或憂傷…所以,莉莉病故後,鄭瑩整整哭了一年。
生老病死原是生命的自然過程,只是這時候才透徹,「因為如果不夠堅強,不勇敢面對,就沒資格照顧其他的狗。」而對流浪狗的惻隱之心也油然升起,「總覺得有照顧牠們的使命感」。於是,學生、親友撿到狗會送來,加上他們自己撿到的狗,沒多久就屋裡屋外都是狗。照顧牠們吃飯、帶牠們散步、看醫生、幫牠們洗澡…日復一日,鄭瑩的家務、雜務,似乎永遠做不完,「很累,但是很值得。」她說,「即使每天餵狗狗吃飯、撿大便,我都懷抱感恩的心,因為吃光了飯、大便正常,就表示健康,都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狗狗生病也是常有的狀況,但她說幸好有好醫生治療,自己只是多費神照顧而已。
對鄭瑩而言,最深刻的影響,來自每一隻不同的狗本身。鄭瑩自認個性單純、直爽,像個傻大姐,與天真、忠誠的狗相處,自然而融洽。她說:「狗也有情緒,但他們的感覺是直接表達出來,沒有虛偽、掩飾,不像人與人之間很複雜,牠們﹃從不對愛說謊﹄。」她年輕時只會用單一標準對待狗,聽話則已,不聽話就管教,然而與獨來獨往、專惹麻煩的遊俠兒小緣咕相處日久,才了解「愛一隻溫柔聽話的狗,很簡單,愛一隻有主見的狗,就不容易了,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包容和接納!」其實,狗兒要的不多,只要我們多用點心、多花點時間去體會、尊重牠們的個性與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亦然。
扮演女兒、太太、母親、媳婦、老師等角色多年,鄭瑩有一段時間,心情就像無主的流浪狗,終日惶惶,不知自我何在?「仔細反省之後,幡然醒悟原來自己有討好別人、希望獲得肯定的個性。」這時候自有一套快樂生活哲學的傻狗,就成了現成的一面鏡子。「牠樂觀活潑,天天興高采烈的過日子,活得帶勁,對同伴、對主人熱情而真誠。」鄭瑩坦言傻狗讓她活出自己生命的體認—要活在當下,要為自己多設想一些。養狗的日子,委實充滿了樂趣和艱辛。責任心取向,讓鄭瑩在照顧重病的皮皮、雪莉時,備感疲累與掙扎。幸而隨著時光的流轉,真正的付出、實實在在的疼愛,讓她走出了憂慮、害怕。日前從未生過病的車車一病不起,她雖然難過,但已能把心裡的不捨存入記憶,任其在腦海中浮現隱逝。
養狗最難的是持續,愛也一樣,「給狗兒一輩子的家」不能隨興,而要持之以恆地用心力行,鄭瑩好不容易體會到了,希望藉著文字與所有愛狗的人共享,好讓愛擴大,讓愛持續。
(1)ぇ不了解狗兒的身體狀況,不要給牠洗澡。
(2)え用條毛巾包著,抱牠到動物醫院檢查。
(3)ぉ按照醫生指示照顧或治療,並定期接受疫苗注射。
(4)お購妥頸圈、拉繩、指甲刀、狗兒玩具等必備用品。
(5)か如果養在戶外,請準備大狗屋,並保留活動空間。
(6)が訓練狗兒在狗屋內吃飯、喝水的習慣。飯碗、飲水務必保持乾淨。
(7)き如果狗兒挑嘴,可以將包心菜煮軟剁碎,混入乾狗糧餵食,有長期健胃之效。如果連續兩天不想進食,就得帶給動物醫生檢查。
(8)ぎ學習如何為狗兒洗澡。
(9)く如果養在屋內,就要學習訓練狗兒大小便的習慣。
(10)請帶至動物醫生處結紮,減少繁衍。
(轉載自90年2月24日聯合報林芳瑜報導)